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
由临床应用的大部分局麻药的结构可以概括出此类药物的基本骨架有亲脂性部分(I)、中间联接部分(II)和亲水性部分(III)三部分构成。
(1) 亲脂性部分(I)这部分可改变的范围较大,可以是芳烃或芳杂环,但以苯环的作用最强,是局部麻醉药的必要部分。
当酯类药物苯环的邻位或对位引入给电子基团,如氨基,烷基等,药效增强。(供电基通过共振和诱导效应使羰基极性增强,麻醉作用也增强),反之,引入吸电基作用减弱。在邻位的取代基还能有使作用时间延长的作用。苯环对位以烷氧基取代时,局麻作用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大。但取代基在间位时,只影响药物的亲脂性而不能使药效增强。
(2) 中间联接部分(II)这部分是由羰基部分与烷基部分共同组成。
羰基部分与麻醉药持效时间及作用强度有关。当羰基部分为酮、酰胺、硫代酯或酯时,作用时间为:酮>酰胺>硫代酯>酯,即随着化合物在体内被水解程度的增加,其稳定性降低从而作用时间变短。但其麻醉作用的强度顺序为:硫代酯>酯>酮>酰胺
烷基部分碳原子数以2~3个为好,当为3个碳原子时麻醉作用最强。当酯键旁边的烷基碳原子上有支链时,由于位阻使酯键较难水解,麻醉作用增强,但毒性也增大。
(3) 亲水性部分(III) 这部分大多为叔胺,易形成可溶性盐类。 仲胺的刺激性较大,季铵由于表现出箭毒样作用而不被采用。氮原子上取代基的碳原子总和以3~5时作用最强,也可为脂环胺,其中以哌啶作用最强。
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脂溶性,较低的pKa值的局麻药通常具有较快的麻醉作用和较低的毒性。
吸入性麻醉药的类别
1. 氧化亚氮 是唯一的一个气态吸入性麻醉药,早在1844年久应用于临床,成为“笑气”。其化学性质稳定,毒性低,但是麻醉作用也比较弱,因此它不单独作为麻醉药使用,而是和其他麻醉药一起使用,减少其他麻醉药的用量,减少副反应。
2. 醚类 最早用于全身麻醉的醚类化合物是乙醚。它具有优良的全身麻醉作用,能产生较好的镇痛剂鸡肉松弛作用,作为麻醉药使用其四个麻醉阶段明显,使用时容易控制。缺点:易燃易爆,不易贮存,对呼吸道有刺激,麻醉时诱导时间长,用药苏醒速度也比较慢。 除乙醚外,其他短链醚类也有麻醉作用,随着链的增长麻醉作用增强,毒副作用也增强,因此,醚类很少用于临床。
3. 脂肪烃类 主要是短链的烷烃,烯烃和炔烃,一般随着碳链的增长而麻醉作用增强。缺点:产生心血管系统的毒害。 氯仿是卤代的脂肪烃类,由于卤代作用不仅降低了可燃性,也增强了麻醉作用。但是氯仿产生的卤素自由基对肝肾有损伤,毒性较大,顾不作为药物使用。
4. 氟代烃类 在烃类或者醚类分子中引入卤原子可以降低其可燃性,增强麻醉作用,但由于卤代烃化合物性质比较活泼,因而毒性也比较大。随着氟化学的发展,发现氟代烃类的化学性质稳定,现在氟代烃麻醉药几乎取代了过去的挥发性麻醉药。
扫描二维码咨询相关课程: | |
微信咨询:史老师 |
|
微信咨询:岳老师 |
|
北洋创新教育微信号搜索:13920056911,13920714125 |